■ 《支点》记者 丁杰
今年年底,“10+1”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或将迎来一位新成员。本月即将召开的东盟峰会将作出是否接受中国香港加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决定。此前,中国和东盟经贸部长就香港加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问题进行讨论,东盟各国表达了积极意愿。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可以说是中国自贸区建设的领头羊,也是中国探索与其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领域的先行者。
去年以来,欧元区外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主权债务压力不断升级,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化。以中国香港加入自贸区为新起点,中国与东盟两大经济体“牵手”十年后,其竞争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增速减缓
历时五天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于9 月25 日落下帷幕,在国际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本届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额和投资合作再创新高。
其中,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8.78 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18 个,总投资额82.04 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不过,成交总额和总投资额两项指标的增速,均较去年有所减缓。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增速已大大减缓。今年1月至8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累计进出口总额为2528.7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中国对东盟国家前8月累计出口额为1263.64 亿美元, 同比增长15.4%; 进口额1265.06 亿美元,同比增长仅0.9%。
还有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月度累计出口同比增速从6 月份的16.8% 连续3 个月降至15.4%,出口同比增速则从5 月份的4.2%连续4 个月下降至0.9%。
同时,中国对东盟单月出口额也出现连续四个月的环比下滑:从5 月份的188.39 亿美元逐月降至8月份的158.88 亿美元。有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两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减速,预计2012 年全球增速将降至3.5%,2013 年为3.9%,全球经济所面临的下行风险仍然很大,这将使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自贸区建设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
主动调整
当前,欧元区外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主权债务压力不断升级,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建成的自贸区,许多专家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景并不担心。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表示,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中国与东盟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东盟自贸区在这三方面的合作会不断加深。“虽然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但中国与东盟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仍将持续增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2 年和2013 年中国仍将保持8% 和8.5% 的高速增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东盟国家也将保持5.4% 和6.1% 的较高增长速度。
“中国和东盟比世界其他几大经济运营体还是更有活力,无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规模和速度,都比别的地区强。贸易增速尽管出现减缓,也远远高于中国、东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速度。”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农融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分析说,当前增速放缓的原因,一方面与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中国经济层面的战略性调整有关,减速也是主动调整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美国、欧洲的贸易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前8 月中国对美国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10.2%,对日本同比增长4.8%,对欧盟同比下降了4.9%;相比之下,中国对东盟15.4% 的出口增幅已经算格外亮眼。
从目前情况看,大环境对于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世界贸易组织近日预计,2012 年全球贸易增速将大幅放缓,预计全年全球贸易增长2.5%,低于前次预估的3.7%;预计2013 年全球贸易增长4.5%,低于前次预估的5.6%。
倒逼转型
数十年来,东盟国家普遍比较重视发展制造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日本产业对外转移的首要目的地之一。
如今,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向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重新布局,以从中国“转战”越南的知名运动品牌耐克为例,2000 年,中国生产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现在,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
在这一背景下,东盟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大大抵消了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些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国内一些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将倒逼“中国制造”向更为高端的“中国创造”转型,并能从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壁垒,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佳贵认为,中国应争取与东盟实现“产业差异性布局”,即结合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转移的战略,将一部分制造业产能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既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与相关产业发展,也优化中国国内产业布局。
同时,制造业转向东盟,也将有利于减少中国的贸易摩擦。专家认为,中国与欧美不少国家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出于追求贸易平衡、逼迫人民币升值、争取大选选票等考虑,欧美国家往往倾向于制造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加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制造业转移至东盟国家可以有效规避这些贸易壁垒。
陈佳贵还指出,制造业“东南飞”,我国中西部地区面临更为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将使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对中西部地区自身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东盟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也是主要的橡胶种植和出口地区,而中国是主要的进口国;同时,在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中,人均月工资最高的超过4000 美元,最低的仅100 美元,产业层次存在明显梯度,双方产业合作空间广阔。
互联互通
先进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离不开交通物流方面的互联互通。泰国商务部部长普·沙拉蓬指出,中国和东盟各国可加强基础设施以及物流设施的建设,使东盟成为海陆空三方面联系的物流中心,以满足自贸区合作的需要。
中国与东盟领导一致认为,东盟的互联互通是必要因素,有利于加强与区域外的联系,使得东盟成为亚洲的物流中心。尤其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运行后,双方互联互通日益紧迫,对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进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要想中国与东盟区域经贸合作有更大发展,十分需要有一个涵盖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的强力支撑。”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表示,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专家指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高、时间周期长等特点,融资问题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
虽然在2010 年10 月的第17届东盟首脑会议上就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国为支持互联互通的建设也建立了总额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道路、电站、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但亚洲开发银行指出,东盟地区的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严重缺口。
亚洲开发银行曾作出预测,2006 年至2015 年东盟地区基础设施总投资需求大约为6000 亿美元,平均每年需要投入600 亿美元
现在看来,东盟地区基础设施平均每年投入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也就是说,积累的需求预计将在未来10 年至20 年内释放,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滚动式发展。
合作潜力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东盟继续落实和完善自贸区协议,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15 年达到5000亿美元。
东盟在美国和欧洲、日本市场准入方面一直享有较好的待遇,近10 年又搭上了中国市场高增长的顺风车。这对于东盟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今年,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称,2011 年流入东亚和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再创历史新高。普华永道等机构甚至发布“东南亚虎再怒吼”的投资建议报告,这对有意投资东盟的内地及香港企业是一个信号。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亦撰文称,香港若成功加入10+1自贸区,将可享受低关税甚至零关税优惠,有助提升香港产品输往东盟地区的总量,港商亦可透过资源重新配置,利用东盟地区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好处,增强整体竞争力。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在现有基础上,中国—东盟经贸依旧大有潜力可挖。包括在东亚财金合作框架下建设更多、更大范围的公路、铁路、通航河流航道整治、水利设施、机场、港口、电厂、电信设施等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基础设施合作的形式。
《支点》